元和妙音

目前分類:🔸弘聖上師 親教師的慈勉 (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弘聖上師的勉勵⚜️

 

弘聖上師的勉勵.jpg
 

元和妙音是淨化力量,不可思議!多加播頌。

端正心行,自淨意念,病毒自解;

以和解的心念,化解傷害!

阿彌陀佛

 

🌱延伸閱讀:

🔸元和妙音 

🔸一覺元【圓通慈航】元和妙音義理專訪

 

🛰元和妙音專輯&影音連結:

🔹【無住CDIMPERMANENCE

🔹"天神共讚"的音聲--蓮境妙音--

🔹靈台寂照弘聖靈覺 禪師 太初淨樂—音流禪

🔹《圓通慈航》--圓滿通達的慈悲 覺醒與救贖

🔹 弘聖上師 元和妙音影音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一門深入 長時薰修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一門深入 長時薰修】.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十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何從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緣念道場三方面開始?

 

之前 師父曾經在協談中有跟我開示一段,就是我要去深入一門,就是那個要從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緣念道場這三方面去深入。是不是可以請 師父在這邊再跟大家提點?

 

【師父上人開示】

嗯!簡之,那個緣念「念」很重要,那念要「緣」對不對?要接觸的意思,牽繫著,那它就是「擔保著你不斷」這樣而已啊!它的理路就很簡單啊!

那你們一個人學法,為什麼切分為這三個?學法大概就這三個嘛,對不對,你到一個地方,一定有你學法的對象嘛,一定你有你學法的那個領域嘛,對不對?領域有軟體領域跟硬體領域嘛你們古時候叫道場啊,道場有那一個空間,空間裡面有運作那個軟體,你們可能現在叫做課程、儀軌什麼等等等這些,然後也有你跟著學習以外的人嘛,都來這個領域的人嘛,就這三個啊。

學習的對象叫「善知識」啊,那個空間叫做「道場」啊,那裡面來來去去的都一起來這邊學習的人叫做「同參」啊,對不對,所以緣念就是接觸啊,那意思就是說你透過這個接觸,代表一件事情叫做「薰修」啊,所以你必須要緣念這三個,你才有辦法薰修不斷薰修啊!那學法沒有薰修,怎麼可能成就?所以這三個叫做「一啊。

對「法門」~裡面的運作法門,法門傳達法,裡面叫法,門就是一種門徑,透過什麼達成或透過什麼吸收。做為一個學習者,我透過什麼吸收法,透過什麼門徑吸收法,它本身就叫法門。那透過什麼?善知識跟這個場域~道場嘛,對不對,所以你要不斷接觸,這時候叫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嘛。

你不斷接觸緣念善知識、法門道場,這個緣念就叫做長時薰修嘛!然後只有這一個方向叫做一門深入啊!所以透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它是一個初學者成功的祕訣啊,所以才要叫你們緣念這個。

那每一個人各自有各自認知的善知識、法門、道場,他就去緣念他的善知識、法門、道場,他才能在那個法門裡面有所成就,是這樣。每個不必然是一樣,可是這個理路都一樣,沒有符合的,基本上都沒有辦法成就。

你就算在家裡看著法堂,看著你們這個法門的的這些視頻也好、功課、這些出版,它也都是一種緣念,這叫「軟體緣念」啊。

尤其現在,你比如說我們根本沒有所謂的像人家的這種所謂的大山頭、大道場對不對,一個很大的區域、一個很大的地方,然後裡面運作什麼。我們頂多就是一個小小的,那這時候的道場,很多都在電腦裡面嘛,你們電腦有所謂的網站,那個網站就是一個道場嘛,你有沒有天天在裡面薰修重不間斷,這叫緣念嘛!對啊,你有沒有常常去找這些人,同參討論佛法,善知識請教佛法,對不對,都是這樣。這些如果有在運作,這個人久而久之就習慣沉浸在他所學的法裡面,這一個比分多了,他的生活的雜事也就少了。那生活雜事叫什麼,叫誘惑啊,對不對,對比嘛。

你們剛剛在講說這個一看手機視頻,其他的就跳出來嘛,那如果你的緣念的心很強烈,跳出來不足以影響你嘛;你緣念法門、道場、善知識的那個心跟熟悉度不足,你跳出來的就戰勝了嘛,所以你就不可能透過學法有所成就。這個是蹺蹺板原理,這是死法,它沒有空間,它就是不斷接觸,然後,提高頻率跟保持恆常,就這樣而已。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九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在自在當中學習而不會變成懶、閒散和散漫?

 

師父上人曾提到說有同參很精進,他可能就是一直在聽法,然後去洗澡也聽法,這讓我們想到就是我們有時候對於知見上或理解的不深入,會覺得有恭敬心的問題。比方說,我們去拜佛,有人會覺得應該要穿上海青啊,就是會有這種執著跑出來。在生活當中,我們如何在自在當中學習而不會變成懶、閒散和散漫?

 

【師父上人開示】

大乘佛法講「論心不論事」嘛,對不對,所以,其實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你看它單看你的用心是什麼、你這件事情的價值定義是什麼決定!

我為了精進的,這有何不可?對,可是我是平常都不要,我在這個時候圖方便,那你的恭敬心在哪裡,對不對?那我平常已經做到滿了,我現在還爭取這種時間繼續叫「加碼」,那個心是很真誠的嘛,你才會再加嘛對不對!可是我們世間人不是這樣嘛,我們世間人常常是平常都不要嘛,那些不該要的時間他都促成。

你比如說,當然啦,「恭敬」,你說你拜佛啊穿整齊當然輕鬆,因為拜佛有個動,對不對;或者是念經,打理好,這個是表恭敬吶,表恭敬吶!那假設你有一天都沒有這些物條件的時候呢?那你是不是從此封經,都不讀了?等到我哪天賺錢買到比較標緻的衣服、比較像樣的衣服,我再開始來讀經,這不是這個概念吶!

所以,在你現有的條件底下,你很真誠的把它周全就對了,這是一個標準。

這樣的學習態度,它就是活潑的,它就不會死在一些規條裡面,戒律也有開、遮、持、犯嘛,不是只有所謂大家說持戒、犯戒這麼的二分法,不是這樣。所以「心」很重要,可是偏偏眾生的心不容易到位,這個都是要怎麼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很誠實的面對自己,這種事情,對啊。

為什麼很多儀軌要建構、要設定的很標準,要符合這些儀軌去做?因為眾生有一些好逸的一個心態,所以他會放縱自己,他會圖方便變隨便,他會往那個方向走。所以,當隨便的時候,他又會有很多藉口說「我只要論心不論事」,我們不是在講這一種的,這一種當然是很不如法。

那如果你是很恭敬的,本來方方面面都周到了,然後,你多出一些時空因緣,就好像說我剛剛講那個讀書嘛,你在書桌讀啊對不對,你為什麼要坐在馬桶上看書呢?邊大便邊看書呢?你說:「對啊,我書我那個八小時我只要有空我書桌都在讀啊,我還要更加爭取我上廁所的五分鐘,我還要更加爭取這個時間讀,我不想空過啊。」那你覺得他坐在馬桶讀是好還是不好?好啊!對不對。

有一種就:「喔你看!他坐在馬桶讀被他媽媽稱讚,那我也來坐馬桶再讀就好。」你看喔都不一樣,「我坐在馬桶馬桶讀」那意喻就是什麼?我在書桌上都不讀的,那這樣就不行嘛對不對,所以,不是說你坐在馬桶上讀書對不對,不是這樣嘛,不是二分法,而是你的狀態是什麼?有的坐在馬桶讀書值得嘉獎嘛,有的坐在馬桶讀書令人鄙視嘛,對啊,他都坐在馬桶讀書嘛。

所以,引伸到看經學法這件事情亦復如是嘛!有的人他看經就睡覺啊,比如說看我們法堂啊,打開沒兩分鐘就睡覺啊,然後就:「師父,我每次看經都睡覺,好好睡喔。」對啊,有的人是聽到了說:「師父,我每次想睡覺就看您的經,我只要想睡覺的時候,我就才會打開您的法堂看,因為很好睡,平常都不看。」喔,那第一種不是,第一種是平常都在看,看,看滿了,看到晚上很累了對不對,很累了他又捨不得睡覺又撐在那邊又要硬看,他看到睡著那一段。那那一段他看到睡著是值得鼓勵還是他不恭敬,對不對?所以,法不能用一個形相去定位它,你一定要看這個人的用心跟他的目的是不是純正,目的純正,他值得鼓勵啊,對啊。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放下就是學法捷徑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放下就是學法捷徑】.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八「一」是開啟學法的鑰匙,它是一個捷徑嗎?匯歸那個「一」,要放下跟改習氣、改個性,我們怎麼去落實而達成?

「一」是開啟學法的鑰匙,剛剛 師父也闡釋開示了很多,它是一個捷徑嗎?我們匯歸那個「一」,在那個放下跟去改習氣、改個性的部分,可不可以跟大家多指點指點,在落實上我們可以怎麼去達成?

 

【師父上人開示】

學法,當然「放下」就是捷徑嘛!

放下多少,你就你就提升多少嘛是這樣。你完全放下,你就完全證到嘛。所以學法其實就只有這兩個字啊,沒有,沒有太多。

那你說:「怎麼放下?」就生活當中凡關遇人事物,你都不要起煩惱嘛!你會起煩惱就代表你放不下嘛!那這是從一個因果關係上對兜嘛。

那你怎麼放下?你就是不要產生執著分別啊,妄想不好懂,當然妄想不要有嘛,因為它很細微,那麼這個很多人又很難去運作,這都變成一種所謂的佛法的學理。所以凡關待人處世,你就以奉獻的心嘛,跟行嘛。然後難免眾生不到位的時候,一定心很多會度不過嘛,所以度不過的時候,就要再提醒嘛,你們叫給自己「置入性行銷」嘛。就好像你們以前,有些人在讀書的過程要考試,他就會在走廊也貼,房間也貼,上廁所的門也貼,貼什麼?貼他要他要讀的書的那個一些課題,對不對,貼,那就是隨時都在看啊,隨時都在薰陶啊,都在提醒、督促啊,這個就很重要啊。那這個的頻繁度越高、持續毅力越強的人,他自然就容易做到,做到這一些放下的功夫。

所以放下落實在哪裡?布施!落實在布施,一直布施就對了!那當然,我現在講的前提是少了一個重點~就是「看破」嘛,就是瞭解啊,瞭解。那有時候我們要瞭解,不好瞭解啦所以就像剛剛前面講的,你就是一直去布施就對了嘛,一直布施嘛。你不管高興不高興,你都去布施嘛。不高興布施,布施久了,你也不會不高興嘛,喔,不會不高興,一直布施,布施到久了,你也就會高興了嘛。這個就是一個佛家在度化眾生的妙招啦,眾生剛開始布施都是貪的,有貪就是放不下,對不對?他為了貪他還願意去布施,那布施,這時候的布施本身還是放不下,對不對?可是這一個放不下的布施做久了,可以幫助他達成放下的那個布施,所以它叫妙招~「以貪治貪」,是這樣。

那這個不斷做,你只要願意不斷做,剛剛有講,這個善根會體顯。善根體顯,你的理解度就提高,那理解度提高的時候,你同時也在薰修法嘛,對不對!以前不懂的,你這時候就會漸漸懂,漸漸懂,那一層一層,所以這時候就叫解行並濟,解行並濟!那解行並濟是為什麼?也就是要放下而已啊!有的人不用解,他直接放得下,就那那最好啊,那個又捷徑中的捷徑啊!喔,有的人是得要明白,他才願意去做到位,對不對?不明白,他不願意,所以他要多一個「解」來幫助他放下。

那放下久的人、放下的力道大的人,他本身心就清淨嘛,心清淨也就顯慧嘛,開慧啊。開慧,智慧出來,他本來就解。所以他怎麼繞,怎麼迴繞,它都有相關性,那你只要抓住其中一個點,你死心塌地一直做,久了,時間到了就解決了,是這樣。

所以捷徑,做法就是不斷布施。那你剛開始的布施,跟你不斷哦,當然加個「不斷」哦~不斷在做布施,做了十年的你,你會對布施的體會完全不一樣。你就是說你透過這個行門,你的「解」就在深入了,體會叫解嘛。所以現在的布施,勤布施的你,跟勤到十年後的那個你~那個你已經不是現在,那個你的功夫就深了,那個你的放下的功夫就深了,所以那個你的於佛法的境界就高了。對啊,所以這是個捷徑啊,沒有二法,不是在那邊空想,對不對!只要一直理解道理都不去做,這個是最麻煩的,因為這個邪見一出來很麻煩,對,非常麻煩!所以,就是不斷布施。嗯。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總在遇緣不同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總在遇緣不同】.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七「總在遇緣不同」!無論在外面的或已在一覺元會下學習的人,我們如何去匯聚我們的資糧,促成這個學習的緣分並精進?

 

剛剛 師父說 「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匯聚在「一覺元」會下來學習,師父有說就是這個緣有遇不到、遇到的緣,跟遇到之後你有沒有辦法去深入的這個緣。我們怎麼樣去匯聚我們的資糧去促成這個緣分?那麼在外面的,就是不是在會下的跟我們已經在會下學習的這一群學員或弟子們,怎麼樣去精進?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開示】

我們一般人能力所及的就是多施嘛!

我們所謂的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嘛,體解大法或遇到更好的善緣嘛,更好的法緣嘛。那你要往極樂世界亦復如是,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這三個是關鍵嘛。

那「因緣」,你沒辦法決定啊,對不對,因緣像賭博一樣啊,你遇到、遇不到是不是像賭博一樣?就是說你幸運、不幸運嘛,對不對?那這個先不考慮。

那「善根」,你又很勉強嘛。你說腦袋鈍怎麼想也想不嘛,怎麼樣理解一個道理就是理解不了嘛,想的又沒辦法嘛,對不對,這個又有一點困難嘛。

那可以的就是「福德」嘛,從福德建構起來! 一個福德力比較雄厚的人,他也會長他的善根,跟促成他的善緣嘛,它這個是三而一,它都有連帶關係,善根、福德、因緣都有。

比如說,從因緣的角度來講,一個善緣比較夠的人,他容易去促成福德跟善根嘛,對不對?他本來福德不足,因為他善緣夠,所以他遇到有人告訴他怎麼做,所以他就會去做,他知道去做,做了,福德是不是增長了,對不對,等等,所以這三個條件的關係是這樣。

那能夠比較具象的,依現在的人善根不足、因緣不足、福德也不足,那從哪裡著手?就是從福德。所以福德就是你只要願意去奉獻,你先不管哪部分的奉獻,你就一直奉獻就對了,一直施、一直做好事、 一直服務人群、服務眾生,就不管,對,只要能付出的,有機會就去付出,沒有機會的也去找,都好!這時候有點攀緣啦,跟們以前聽到我講的不太一樣。「啊,不是說不要攀緣嗎?」問題是你太單薄嘛,你也要攀一下嘛,對不對,所以就知道「法非定法」,在必須要攀的時候攀,叫「隨緣」。 如果你又拿著法語來建構,在不同階段,在低階段拿高階段的法語,那叫做攀不要的緣,對不對,所以佛法很妙在這邊。隨緣不好懂,所以就不斷去做,那慢慢的福德力就會增長,增長了,的善根、的因緣就會比較促成。促成,遇到善知識,就容易跟解析,容易明白,所以叫做「福至心靈」。那的福慢慢撐起來,大到一個界點,那個心比較容易靈驗,都有這些相關性,所以,就從施嘛。

施,「財」、「無畏」盡量去做,「法」辦不到。法,自己去法施辦不到,可是可以用財去法布施,都可以。什麼叫用財法施?比如說古時候人他常常在印經,現在人也很多捐錢去印經,印這些善知識去播,讓人家看到、讓人家懂這樣,不一定自己。那這些福德力,三個福德力都會同時增長,增長善根、福德,善根、因緣就會帶動,就促成啦,所以就容易達到剛剛講的那個問題嘛。對,這樣可以明白嗎?嗯。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藝術美化人生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藝術美化人生】.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六 師父上人年少時於作畫當中悟道,我們如何效法而能在生活中悟道?

 

師父上人是在少年的時候因畫悟道的,想請 師父是不是可以分享這一段的經歷,如何在畫當中得到真實智慧?讓我們學修的人可以去效法,然後在生活當中能夠悟道。

 

【師父上人開示】

這個這個這個名詞也不知道啦,因為這個是個人你們去定義啦。

只是說我們小時候畫圖有一些學上的概念嘛,所謂「學上」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每每在學一個東西,它都有一個「常數法則」。我們藝術的類的不講啦,變異性的那一種不講,常數法則它都有一個規律性,假設畫畫的這件事情是我們小時候都有一種所謂的基本的這一些「三度空間透視學」啊什麼……等等這一些基礎訓練,那老師在教也一定是不離這一個所謂的原則原理嘛。那它也不是不對嘛,因為基本上繪畫是一個視覺藝術,它本身就很現實面,它有一個眼睛看到的,那剛開始一定有像不像的問題等等,然後依這樣的畫畫態度,再研究所謂的存在空間的這種東西。這是一個基本技法,技法之後才有所謂的的表徵的探索這些哲思的問題要表達的情懷的問題,這些才慢慢加進去嘛。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在畫圖的時候,這樣學學學之後,當時就是常常聽到那個社會啊整個國家在講這種所謂的藝術大眾化的這些問題,「藝術美化人生」嘛,包括到現在都還有很多這一種所謂的思維跟標語,也許不等同,可是類似這種標語都很多。那時候就會覺得「哇!藝術美化人生是很好的事情」對不對,那我們就會更有熱情的去專研在藝術裡面。

但是在這一種所謂的基礎性教學上的這一種繪畫概念,我們就會體會到它有所謂的很強烈的「主賓」~主賓分明,前後啦、大小啦、主題客題的一種對應關係。那當然它也教你講究平衡,可是這時候主賓強烈分別的時候,怎麼達到真正的平衡,這就是一個課題了。我那時候在畫畫的時候這個,遇到有這個問題,所以在畫的時候我發現到:如果依這一種我們基礎教學上的這一個繪畫概念的話,它用在的人生裡面是不可能有幸福的,不可能叫做藝術美化人生,不可能!

因為要怎麼美化人生,現在每個人的定位不一樣。那我的定位是──「你美化」這件事情叫做「你完全沒煩惱」,那沒煩惱表示「你不受所有的人事物影響」。那這裡面有一些問題在如果跟所有的人事物處不好,會受影響,因為它有一個反撲的力量。

所以如果依傳統的那種主客非常明顯,永遠以主為最優越,客為所謂最什麼~最卑微的狀態裡面,的人生自己是主,對不對,你的人生像佛家講的「正報」,永遠是主,那帶著這個「『主』最重要」的態度在過的人生,請問你哪裡會有什麼美化?你一定得罪很多人,處處到哪裡都令人不歡喜,因為你都要以你自己做主嘛。人永遠存在著貪瞋癡嘛、分別嘛、彼此嘛、執著嘛,那每個人都要當那個主」的時候,所有的人碰在一起就是不合、就是爭什麼……等等這些負面會產生。所以這些概念在畫畫的理解就開始改變,對啊,我自己在畫就開始改變。

然後這個時候是一種思維,它不可能讓有所謂的悟處,思維不會!可是它會讓明白一些道理,對不對,明白一些道理,可是我們世間人就會把明白一些道理當作悟。那當然我的定義不是這樣,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你透的那個意思,後來就用這樣的態度,第二階段就畫,一直畫。那畫在當中還有加進很多參數,就是「你不是追逐你畫畫要表現什麼了」,這個對我們學畫的人是一個階段很衝突~你不表現什麼,你幹畫?所以,以至於我大學畢業後回高雄,遇到我高中老師,這時候不是國中,我剛那個時期是國中,高中老師他在問我畫畫的問題,因為我展覽一張圖,他也有點好奇怎麼會這個形式,他也問我這些理路,我也告訴他說沒有要表達,他是很難理解的。「可我們畫家就是透過畫面去表達我們的思維嘛,對不對?」可對我來講不是!

在那個時期,國中那個時期,我剛講的那一段,緊接著很專心在畫畫的時候,那是只是在訓練自己的平靜,訓練!它沒有要「表達」任何東西,那可是它「有」東西。為什麼?比如說我們學生一定多數不是一個想像嘛,畫嘛,而是借景,你們叫寫生,那是一個過程。那我們在畫寫生一定有東西,對不對,寫生的物件,可是你只是藉著這個物件的境,在訓練你轉化到畫面上的這個筆跟彩跟水。假設我說用水彩好了或者是筆墨的這個琢磨在訓練你的「定靜」,那「定靜」藉著這一個方塊裡面做一個整然的世界的所謂的什麼?體驗跟局。對啊只是這樣,它並沒有要表達什麼,對我來講是這樣啦。所以當你這一個狀態的時候,後來接觸很多佛法修學的人,才冥合於所謂經典上講的這個「棄思想」的一個運作過程,所以它是符合在修定的。就好像人家在打坐,打坐不是你坐在那邊要思考一個更偉大的創見嘛,不是這樣嘛,對不對。

所以我們畫畫,對我來講它也不是要去創新一個什麼形式,然後表達一個歷史上多不一樣的畫畫形式,來建構一個一席地位,都不是這些。它只是很純粹藉這個物件去畫,去做一個消除所有自己妄見的這一種所謂的過程,那這一個過程冥合於「戒 定 慧」,那你又專注在那邊,在專注那邊的時候,不受外在所有一切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以前小時候畫畫,當然現在很少有機會可以畫畫,一坐下去就可能可以六個鐘頭、八個鐘頭都不起來的,對呀,是可以這樣啊,所以那六個鐘頭、八個鐘頭全部都在修定啊!那為什麼修定?因為我剛講,我不是我們不是在表達要表達一個什麼,因為像現在很多藝術領域有一些類別、派別的,它都是要先寫企劃書嘛,我要畫一張什麼或者我要創作一件什麼樣的作品,我先寫企劃書表達,它代表什麼、代表什麼一大堆先想在前,這時候你已經是所謂的佛家講的「妄想紛飛」了。當然,它也可以鑄造出一個於當今很吸引人的藝術作品,可是那是路線不一樣的,路線不一樣的!那我小時候不是這個路線,所以我們這種路線於名聞利養的世界是不被看好的。欸,可是我們卻體會到它對於生命的豐足是所有以前我們小時候在學畫的過程得不到的,那叫做「放下」。一個叫建構,一個叫放下,它不一樣的。那形式,形式這個介質沒有差別,都叫畫畫。

假設兩個都在畫畫,兩個都在畫這個靜物,一個是要「建構」出這個靜物的畫面的他要表達的美、建構他要表達的語彙、他想藉著這個要訴說什麼,對不對,都是這個。那我自己的不是這樣,是一樣藉著這個是要「卸除」掉所有這些,所以畫面從那個時候就自會轉變,那個形式是自然轉變出來的,就有這些。所以在有一次,在那有一個時空點就「欸,大概就明白啦!就是你說明白什麼?我也沒辦法告訴啊!就「欸!喔!嗯!很好!」這樣,這樣就「嗯,對啊!」是不是「悟」?隨便啦。

總之,之後所有的這一些煩惱幾乎就不存在了。在個剎那就沒有煩惱這件事情,可是還是有人事物要去應對,可是對我們自身來講,沒有這個人生可以值得煩憂的事情,沒有了。從那時候應該是初中二年吧,對啊。嗯,大概是這樣吧。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雜心修道終不成就,如何善護守住那個「ㄧ」的真誠?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雜心修道終不成就,如何善護守住那個「ㄧ」的真誠?】.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五「雜心修道終不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善護守住那個「一」的真誠?

 

師父上人曾經勸誡我們不要雜心修道,雜心修道終不成就。可是我們在學修的過程當中,每天會接觸到很多的人事物;現在的手機訊息幾乎都是彈出來的,我們即便在看法堂,旁邊有廣告;或者是我們跟人接觸會有很多你應對到的磁場不是很好,或是有很多負面的環境,我們怎麼樣去善護守住那個「一」的真誠?

 

【師父上人開示】

嗯,第一個要有毅力!毅力,人家幫不了我們!那要不然就是要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就不要用手機,用DVDDVD你在播,應該不會跳(訊息)出來吧,那(不然)你家有鬼,是吧?這時候用DVD啊,不要用手機啊,就解決啦!那如果你沒辦法這樣,你又懶,這時候懶的課題出來了,那就沒沒解了,你懂意思嗎?

所以這種問題就是 我們能不能去利用科技?還是被科技給什麼?給汙染的問題啦。那當然現在一定都是被科技汙染的多嘛。那跳出來、跳出來,跳出來說真的就不要理它就好了啊,對不對!如果你在看你在學修的視頻,其他跳出來你就不要理它,不就解決了嘛! 

你看,是不是講得很簡單?那你說:「我就是會點啊!我就會點跳出來的啊!」對啊,那你就是你已經講你就是「會了」,所以你就沒有什麼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問題啦,對不對?你們啊,因為你就是會嘛,你已經給你建構了「所有的理由讓我不點都不成立」嘛,所以這個問題得要理解到哪裡?你一樣你對學法這件事情,到底你的價值高度到哪裡的問題,對不對?你看都沒有離開這個,這個是一個所有學習剛開始這一些不能拿捏、會經不起誘惑這樣、經不起誘惑的人的共通課題。你所有的這些點都沒有離開你價值定義,你價值定義一定了,什麼跳出來都沒用,都沒有用,都不會影響你。

一樣啊,你去到那個百貨公司shopping啊,一大堆琳瑯滿目的產品啊,可是如果你去就有一個最高價值,我就是要買一個我這一筆錢全部就是要買一個我已經設定的我最想要的那個產品,你這一筆錢不會沿路買別的,你懂意思嗎?可是你一定會沿路一直看到有別的產品,對不對,你知道只要我這筆錢花在另外一個產品,我就不夠錢買我最喜歡那個,所以你絕對不會花!價值!所以要先建構價值~價值認知,對啊。 

價值認知沒出來,都很麻煩,生生世世都學不成的,都很麻煩。因為這些都生生世世遇過的問題,只是古時候的我們可能沒有手機,可是古時候的我們有朋友會來找我們打陀螺啊、玩老[尪仔](台語:人偶)啊、[尪仔標](台語:童玩的紙牌)啊,對不對?你們到底會不會去玩?你們也是會去玩啊。後來,以前手機還沒那麼發達的時候,有人會找我喝下午茶啊,一樣啊,我要看一個經,電話就來了:「喂,要喝下午茶嗎?」不是都一樣,對不對,都是這個理路啊,只是它不是視頻的問題而已啊,現在又多嘛。

所以價值認知一定要先建構啦。那這個東西也是只能就是說善知識勸誡我們,我們自己要去做一種所謂的「拿捏抉擇」。講白一點呢,這個點本身就是修持呢!修持的用功處呢!那修持的用功處我們都沒辦法了,就是表示我們沒辦法修啊,因為這不是理解的問題,這是要「用上」的問題。用上的問題跟理解不一樣。「理解」可以解釋無量無邊的這一些義理,深淺不一、廣狹不等,慢慢解釋。可是,當要「用功處」的時候,任何話都沒有用,那就是「我所知道的道理,我要不要去做?」是這件事情而已,所以這個一定要明白它。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如何突破學修僵滯,達到「至誠感通」?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如何突破學修僵滯,達到「至誠感通」?】.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四  至誠,是不是就是一心?如何突破在學修當中的僵滯狀態?

 

師父您剛剛講到的那個依止,其實還是匯歸到我們的心態的問題。我們想到一個 師父常常講的,就是「至誠感通」這四個字,還有「感應道交」。當我們很多外在的能力都不足的時候,我們要用我們的真誠心來啟動跟上師的這個溝通,那個「至誠」是不是就是一心?我們怎麼樣去提起這一份清淨心?總是覺得在現在的學修當中,你很想但是你的體力你的心態你就是處在一種僵滯狀態,怎麼去突破那個僵滯?

 

【師父上人開示】

其實是價值認定的問題啦,而不是怎麼去突破!你只要價值認定不到位,你永遠突破不了的,永遠突破不了!你只要價值認定到點了,你不用想突破,你都到位。

對啊,你看兩杯飲料,一杯咖啡、一杯柳橙汁,你會拿哪一杯?你一定,很簡單,就拿了你喜歡喝的那個嘛。你喜歡喝的那個,就是你目前飲料的最高價值嘛,對不對?那也許柳橙汁離你比較近喔,可是你會去伸手遠一點拿咖啡,因為「我喜歡喝咖啡」,你懂意思嗎?那就是你的高價值。在這兩杯裡面,那是你的高價值,這個不用人家教,你懂嗎?也不用人家告訴你,你要怎麼樣才能拿到咖啡,你一定會想辦法。

我剛剛還舉例,咖啡放得比較遠,柳橙汁放得比較近,對不對,你為什麼會多一個伸腰過去,挺腰過來,伸手過去拿?是不是比你坐著這樣直接拿柳橙汁累多了?你多好幾個動作嘛,對不對,可是你還是會願意多這麼多動作去把咖啡拿過來喝,對啊,這就是價值啊!

所以你們論到學法,你得先問你有沒有那個價值?你那個價值定義,你的最高價值定義沒有出來,你那個至誠就出不來!我剛剛比喻我要拿咖啡,就是我對那一杯咖啡最真誠,你懂意思嗎?對啊,所以我願意花很多動作把它捧過來,對不對,花很多動作嘛。你如果對它不真誠的話,對不對,那一個用心好了,我們先不講真誠,如果對它沒有心,你怎麼可能花這麼多動作把它捧過來?你一定就方便、隨便就好了,前面容易得到的就趕快拿了,對不對?可是你對柳橙汁沒有心吶,對啊,所以學法亦復如是啊,那個至誠怎麼出來?那價值一定要到點,你才有辦法出來。不是老有一個人在你耳邊:「你要…你要真誠吶,你要怎麼樣,你要怎麼樣…」一直跟你講,一直跟你講,你還是不要啊。對啊,你還是知道啊,可是這種「知道」,你看,定義又來了──這種知道就是「不是真的知道」,是我們知識常識跟普世價值文化養成的那個習慣跟認知,我們覺得應該要這樣。你看,常常我們在講「應該要這樣」,表示我們都不是這樣,只要加一個「應該要」,對不對!那如果我們本來就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再來一個「應該要這樣」,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對啊! 

所以在修行的人為什麼這麼難,就是這個價值認知很難到位。那在這個價值認知再往下推,就是你的需求──你到底認不認為你真的需求它?很多人來學法的,你要他什麼放下煩惱,他說他很難理解,他也很難認知為什麼需要這樣,對不對!你叫他放下他世間的很多欲望,他更難,對不對!因為他來學法就是聽說學了法可以讓我多賺一些錢、聽說學法可以讓我感情變好、聽說學法比月老還厲害可以讓我找到阿娜答……等等,一大堆這一些有的沒有的,這個統統不是學佛法要的目的。

可是如果我們依止佛法來欲求那些,你當然學法入不了,你學法永遠是在那邊半吊子,這時候就叫什麼?你對佛法沒有真誠!因為你對它沒有真正的價值認定,你的價值在於你要阿娜答、你要金錢、你要事業、你要身體健康,你的價值在這邊,所以你會對這邊很真誠,對不對,你會花畢生的精力尋找。比如說,尋找各個的成長單位,一個過一個,一個達不成,你會過第二個,第二個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第三個也是為了達到這個,尋遍了整個宇宙,所有的法本來可以讓你超脫,你都不會超脫,因為你都是為了滿足這個。那這種東西是世間福報的問題,對不對?它是一個幻象,它可得到,得到之後就會失去,對不對?「成住壞空」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它有它的時節因緣嘛,依照這些時節因緣,它有成的時候,它也有散的時候嘛,所以你永遠追逐不完,永遠滿足不了。所以眾生就在這邊苦,你看,這叫價值。 

如果一個人理解到學佛就是要解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他要直達生命的最本元,已經不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價值產生的時候,價值叫什麼?他覺得他「迫切需要」!他不再是迫切需要這些金錢、名聞利養這些,他是迫切需要「我要怎麼放下這些」。你看,這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養成的時候,「至誠心」就開始萌發了,因為他「迫 切 需 要」,所以他就會很積極精進努力往這邊去達成。這個整個過程,那一個動力是一種真誠,對啊,是一種至誠,這是一種講法啦。 

當然這種佛法真的是一字無量義啊,在不同的時空因緣,它在講的方向不會一樣。比如說,那至誠當然就是一心吶,一心是一真吶。那如果從這個角度是果上講啊,「一心是因,一真是果」,若從果上講,還需要前面講那麼一大串嗎?不需要啊!它生命本然就是至誠吶,對不對,回歸原點了,你匯歸佛位了的時候,你沒有任何造作的,你不需要說怎麼一個至誠,因為它也沒有至誠的概念,因為它本來就是。這個就好像我常常比喻,你們現在都是人類,你們平常生活當中絕對甚少會隨時告訴我「我現在是人,我現在是人…」這樣,沒有這個,因為你本來就是人,所以你不太會去想,對不對?可是比如說你們在路上有一隻貓跑過,你會怎樣?「欸,一隻貓耶」對不對?可是路人甲、路人乙走過去,你不會「欸,有兩個人,嗯,有四…喔一群人…」對不對,你不會這樣子,你本來就是,你懂嗎?

所以這個到位的,這才是真正圓滿的至誠──佛菩薩的那一種…那一種無心之用,那個叫至誠,那那個當然就是完全的一心嘛。所以為什麼講「一念不生是謂誠」?你看,一念不生!那我們現在是「我要『生起』至誠」,你看,那當然差很多啊。可是你也不能講他不對,畢竟眾生處於他要力爭上游的角度的這一個區塊,他沒有一個「你要怎麼樣生起什麼」的話,他沒辦法。因為他被癡暗、執著、分別、妄見卡得太緊了,所以這時候就有一個對法,對法!對法是要衝破這一些愚癡、分別、妄想的這一些東西,要衝破。當你衝破的時候,你回歸的時候,那時候才真的叫誠。所以我們世間人哪裡有誠?那當然,你哪裡有誠?第一,前面再往前推的一個問題時候,你哪裡知道什麼叫誠?我們只知道名相一念不生吶:「師父,我知道啊,曾國藩有講『一念不生是謂誠』啊。」那請問一念不生是什麼?就考慮半天吶。你有考慮你就永遠不知道什麼叫一念不生吶,所以你永遠在思維一念不生,你就永遠不知道一心是什麼。因為它沒有思沒有想,那我們用思想要去想什麼叫做一心,就沒有了。 

所以,一心亦復如是這個理路,也可以從「初始點的」到「到位點的」,那到了到位點它全部都涵蓋了。「初始點」是依妄的角度這邊來方便闡述的,對不對?一心,比如說,一件事情,你看一件事情,做事情,比如說以前很多同參跟我說:「師父,我昨天怎麼樣看經,是不是就叫一心了?」你有時候在那個時空「啊,是是是!」對不對?到底是不是?那當然不是!可是為什麼你講「是」?你不是撒謊嘛?因為你跟他講「不是」,他就〔起呸面〕(台語:翻臉),他就不要了,不要學了。所以要「是是是」,他錯把專心當一心,世間人是這樣啊。

那到位的是整然的心吶,也就是說你的生命體已經證得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了,那時候叫「你有一心了」。你看,這個對我們一般人怎麼去想像?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喔,還是從那個一步一腳印,怎麼卸除掉這些貪瞋癡、分別、妄想、執著,怎麼符合戒定慧之學去完備,這樣才有辦法,對啊!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我們是依止,還是依賴上師?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我們是依止,還是依賴上師?】 (1).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三  我們是依止還是依賴上師?學修如何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而不會踏入誤區?

 

 

師父您剛剛說的,那我們遇到了一位善知識,我們也依止了, 那方向有了,那剛剛說到要落實就是連那個方法,這個是不是說匯歸到我們自己自身要去執行,那就是匯歸那個一?有時候我們很難拿捏,平常我們在學修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做得很認真、特認真,就是可是就常常有時候跟正知正見是偏離的,我們怎麼樣去修正?然後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不會踏進誤區?

 

【師父上人開示】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我們是依止,還是依賴上師?】 (2).jpg

 

我們以前在學習美術的時候啊,常常有一句話叫做:

「你究竟是在練苦功?還是苦練功啊?」 

那「練苦功」可以幫助你的功夫提升;你「苦練功」只是永遠僵滯在那邊,然後越練是越苦,對不對?越苦是越僵滯,然後依於各方面的人情世故也好,跟你自己的所謂利害得失、面子的問題啦、什麼執著啦……這些等等的作用,你還是一直持續下去,所以這種生命狀態沒有什麼發展的,沒有什麼那個美果會產生的。

所以在練功叫做「練苦功」,因為倒過來「苦功」你知道它有一種難度要去面對,那你知道,所以你會想要去克服,所以它不是埋頭苦幹,不是埋頭苦幹!

那我們現在人就是也談不到這個,有時候你們現在在講的這些問題,都有一些前提的不理解。什麼前提?就是──「你依止了一個上師」其實這句話根本不存在,因為根本沒有依止一個上師!你只是有接觸一個你以為的老師,也許他真的是善知識,可是你以為他是善知識,你當成你是「以為」的時候,對你的生命體系他就不是善知識,對啊,那你以為你依止了他,其實不是!你只是賴皮著他,依賴著他,對不對!

「止」,有一個心定的問題,對不對,那「賴」是什麼?依賴。依賴就是…就是巴著他,希望他能夠給我好處,對不對,那常常給我的好處、我的需求,都是我生活當中我的欲望不能滿足的那一些,我巴著他,希望他給我,一般世俗講叫做「求保佑」。

依止不是求保佑,依止是有一個穩定的心境,然後依從他給你的教誨,你用這一個穩定的態度去執行,你有一個執行的層面。那你因為遇到他,所以你的心平了,對不對,你就必須要有這種很強烈的這種感受,你才夠稱得上依止。

那麼我們現在人不是,我們現在人就是…假設說慕名者眾嘛、知音者稀嘛,我們慕名而去,聽說一個人,跟他接觸也不錯,他也常常能滿足我很多的欲望,對不對,那你看,滿足了一個,還要滿足兩個,滿足了三個、四個之後,第一個欲望又有缺口了,又要回過頭來修補第一個欲望,又要滿足一下……你看,永遠在這種框框裡輪迴,這個就不叫依止。為什麼?因為你這種生命狀態,你遇到這一個,假若他是善知識,你遇到他,你心還是浮動的,你不會因為因遇到他,他講的道理,明白,所以我有一種放下的態度。有放下的態度,你才有依止的氣息,所以你的心才會越顯平靜,那心越顯平靜,這個平靜出來了,你才有辦法真的學法。哦,不然你浮動的心你是沒辦法的!你頂多就是我們…我以前常常講的,叫做「瞎攪和」嘛。

跟著一個老師,他講的道理你也覺得很好,「很好」可能是一個緣吧,對不對,並不一定你的生命體系真的是珍惜他的,所以你也會接觸,不斷接觸他。可能在這個時空,也…也算幸運沒有遇到別的,也沒有別的機會,或者是也算悲哀,幸運跟悲哀有時候是兩道路,對不對,兩道路又同一,同匯歸於一點。為什麼這樣講?啊,悲哀是我也沒地方去,幸運是我也沒地方去,這樣,剛好就這樣吧,對不對!你說你有沒有方向目標?沒有!統統沒有方向目標的。

所以,「依止」它是有一個方向目標的,「依賴」沒有方向目標。所以第一句話他都還沒完成,他怎麼可能會有後面一大串的說:我們以為自己很認真在學習,什麼做功課什麼的……就沒有這些,那個都叫做「盲修瞎練」,你懂意思嗎?

你不是拿了一本經來一直看一直看,你就叫做功課啊,你要看得對,對不對?那光是看得對,就可能對有的人就琢磨了四、五十年了吶,要看得對吶!要不然你說,我們認識很多婆婆媽媽以前,對啊,她們都比我們以前早接觸佛法、早學佛啊,她們都比我們認真吶,一天花多少時間在念經,可是念了四、五十年還是煩惱憂慮牽掛啊,不但沒減反增吶,對不對,那那些經到底是真假?她也跟你…她也可以跟你背《金剛經》,也可以跟你背《彌陀經》,也可以跟你背《地藏本願經》,對啊,你有可能都還背不出來,那她功課做得足不足?這就我剛剛講的苦練功啊!就〔屈咧〕(台語:彎著身子)浸泡在裡面而已。那這個浸泡是死水,死水!死水長蟲生菌對不對,浸泡在裡面,裡面你可想而知未來會怎麼樣。

所以第一個是要有依止,真正依止的概念,你才有辦法依循他告訴你的方法去做,這時候才達成真正的功課。而不是聽、依賴或者說接觸一個老師,然後他講了很多的理路,然後你聽明白,你的明白是你知道這些了,對不對,那我常常講的這些是所謂的知識常識,那你就自己拿去用,那時候是不成數的。那時候就…就看似一種概念叫賭博,有的人剛好賭到,對不對,賭到,賭到就是說剛剛好對了嘛,那就幸運嘛。多數的人那個理論方法沒深入,態度沒深入去理解透晰,他拿起來用就用錯了,所以就沒效果,是這樣。

所以「依止」得先搞清楚!上不上師是稱謂啦,加個上師就是符合依止啊。對啊,你依止嘛,依止就是到這邊了嘛,再也沒有了嘛,對不對,再也沒有了嘛,那你才能叫這個人上師啊!不是他要你叫他上師啊,是你有依止,止就是沒有再往上了啊,所以就是最頂層了啊!你…你選擇這個老師,我再也沒有別的,那他…他叫做上師啊,你懂嗎?呃…那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對於這些名詞,都是人家怎麼叫我們就怎麼叫嘛,對不對,我們不知道那個深厚的義理在哪裡嘛。

對啊,所以我們現在人頂多你們在叫上師,或是有的人叫上人什麼的這些名詞,頂多就是什麼,就是老師啊,我們世間概念的老師啊,還是這個時代世間概念的老師,而還不是古時候的老師啊。古時候的老師,面對老師的那種尊重度是極度吻合的,我們現在的老師是講難聽一點就是奴才嘛,我要會一個東西,你要幫助我會嘛,隨call隨到嘛,對不對?對啊,要不然哪有以前…以前這種教學哪有家長還要去跟老師理論個什麼的,還有家長還要叫老師、指導老師教我的小孩,那就不是教啊。

所以我們現在的這一個名相的概念,都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學習很多狀況得要先把你自己在學的這個人跟先把這些名相的定義先定義出來,你才能依循它去做,那才能講到後面那個「那怎麼這個做功課到底有沒有效果」這個東西。喔,因為你沒有前面那一段,你的理論、方法、方向一定錯;你沒有前面那個依止~真正的依止的態度出來,你一定沒有恆常的持續力,你沒有。

那你看,你理路、方向要正確,理論要正確,方法要正確。方法裡面包含了態度,對不對,態度!態度包含了你的那個概念啦、認知的概念啦、你的用心啦、你的精力要怎麼運用啊、你有沒有保持恆常啊……簡言之叫做「精進」嘛,精又進嘛,精是「專」嘛,專是「一」嘛,進是「不間斷往前運作」嘛,這個就方法,所以這三個關鍵具足,絕對不會有那些問題也就是說:欸,怎麼學那麼久還是沒怎麼樣?絕對不可能!

如果我們學很久還覺得「欸,怎麼老半吊子沒什麼效果喔?」這個一定是你的方向、理論、方法搞錯了,裡面必然有錯的部分嘛。好,那依止上師幫你達到這三個,喔,依止而不是依賴。依賴上師他幫你,你還是達不到這個,因為是你的心態有錯,那個方法上有錯。所以這裡面參數要~簡言之如果你在講佛法上修持的話它要百分百精準,百分百喔,差一點都不行,差一點就到不了位嘛。就我們以前講的:豎一條線,喔,從底下上去是佛,你差一度就不是啦!差一度你運作越久距離越遙遠吶,那不是啊,所以都在「調角度」啊!調角度而不是叫你蠻幹啊,對不對,你一直一直往前行叫做蠻幹吶,可是會的是在調角度啊,調對的再走,你走一步就是達到一步啊,走兩步就達到兩步啊。你只要角度錯,你很努力,它就加速你背離嘛,背離!你看這兩點的距離是不是越來越遠,本來還很近,那所以「依止」很重要!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我們是依止,還是依賴上師?】 (3).jpg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二 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依止一位上師,師父上人淺顯地從外在生活的道理讓我們好懂。那從真理的層面,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如果從終極的角度來講,它就不是那麼浮面說「哎呀,指的方向是怎麼樣而已」啊,它還有我們自己修行的「心定」的問題。你的心二,你就不定,對不對,所以你不依戒定慧三學依持修持的人,它就不是佛法,也就是說,它就不能帶領你往出世間走。

那「戒定慧」是佛法的名詞,我們不要執著佛教兩個字,對不對,它是佛法的名詞,也就是說拿掉佛教這兩個字,「世出世間一切真理的學修運作」,我們這樣講,因為現在的名詞運作。能夠讓你契及到真理的理體與所有的現象存在的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它都不離開「戒定慧」三學;也就是說,也許更周全叫「三無漏學」,對不對,無漏,無漏就是完滿無缺,所以這三學是一個關鍵。也就是說,你能夠…我們這關鍵,又講到出輪迴不出輪迴好了──出輪迴代表著永離苦難,不出輪迴就代表著永遠有苦難,喔是這樣。所以那學習成長為什麼?就是「永離苦難」嘛。那「苦難」再用另外一個名詞講就是「永遠離開你不喜歡的」嘛,對不對?那什麼叫「一切眾生不喜歡的」?煩惱嘛、恐懼嘛、憂慮啊,所有一切負面的感受跟情緒,都是一切眾生不喜歡的嘛,那個東西就叫苦難。所以也只有依持戒定慧三學才有辦法。

所以你看,如果一開始沒有「一」,那你就沒辦法跟內在的一相應,外在沒有一。然後又換言之,倒過來講,你內在沒有一,你外在的一也就不相應。

所以你剛剛講到,你們在講到的「這個世間人在修行,阿明明有很多」,當然「明明知道」這個也有時候很難講,因為多數人是不知道的啊,對不對,是因為你們有學才能我常常跟你們講。你們說「明明知道要『一』啊,可是怎麼樣…」可是對於這整個七十幾億人口,地球,多數人是不知道的啊,他沒有明明知道要「一」,啊可是怎樣的問題,他根本不知道要「一」啊,所以這個又等而次之了,所以這叫芸芸眾生。那芸芸眾生永遠在那邊浮浮沉沉,他也就是這一個關鍵沒有拿捏到而已啊。如果這個關鍵拿捏到,剩下的就是時間的問題啊。他會隨著時間的流衍,那麼他的生命狀態就越逼近那一個離苦得樂的那個境界,那最圓滿的離苦得樂就是出世嘛,所以叫做出世法嘛。

所以你們講「不逢出世明師」嘛,還特指出世的明師,不是一般世俗在講「啊,明師,遇到明師」,當然這是口語化方便講也行啦。一般我們在講「明師」,就知道是出世而不只是說滔滔不絕很會講道理而已,他有他的執行功力,他的你們講「道行」,對不對,他的精神內涵、行為統統是到位的,也就是說他辦到了,簡單講這樣。辦到什麼?辦到離苦得樂。這個也叫做出世明師。那所以出世明師就是那個指牌、指標。甚至可以這樣講,他是設下指標的那個人、那個生命狀態。這個可以深說淺說都沒問題。

那對於走路的、要找路的人,那他如果直接找到這個人,那就更簡單嘛!他就跟著他腳步一直走就對了嘛。那如果他找不到這個人,他至少要找到他設下的指標啊,可是這個都沒離開一個方向啊。那到什麼時候的人可以不用、可以不用?就你就是到位的人嘛,已經走到目的地的人了。真理的目的地走到的人,他不用這麼制式化的「一」,那那時候因為他證得了末端的「一」。

剛剛講的是「初始的一」,開始的那個「一」,那個「一」有一種形式的概念。可是達到「末端的一」的時候,是整然的概念,它是全部,就是這樣,全部都證到了。所以既然全部都涵蓋了,所有的不同方向的「一」都在他裡面了,所以那時候他通透,通透,所以就不用有這麼一個制式化的「一」了。所以他那個時候的學習的「一」,假若有學習啊,他那時候學習的「一」是全部就是一個「一」。也就是說,你很難理解,他同時學八萬四千法,同時學八萬四千法,這麼多法,也叫「一」,因為他到達了那個點。

所以他在山巔上,環繞整個那個山圍的時候,是不是N條路他都攝進眼中,對不對,可是他有沒有離開那個山巔?山巔是目的,對不對,他還是在目的,對不對,可是他環繞,他這時候的學叫做「後得智」的完成,所以那個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到那個境界。

那麼第一個初始的「一」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煩惱不斷,你就得不到「定」;你得不到「定」,你就開不了「慧」,是這樣。那你開不了「慧」,你就沒能力廣學多聞,所以你接觸越多善知識你越慘,你越多衝突,除非這兩個善知識都是在同一個地方。欸!同一個地方也有腳步快慢的問題!同一個地方代表他的方向是一樣的,他的腳步,腳步快慢的問題,還有搭乘工具不一樣的問題,對不對?他還是二!對一個初始的來講,是二!所以這一個問題,是一個修行的一個基礎概念。

可是這個基礎概念,我們現在的…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小到大,這一個全球,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學習的這一個過程,當然我們的學習談不上修行嘛,整個社會的這一些所謂的國民教育啦,什麼國家制定的教育體制啊,都沒有這個「一」的概念,它就是「多」。我們多,好聽把形容成「通」,通才,通才教育嘛,所以什麼科目都要學一下,學一下,學一下,同時這樣學,美其名叫通,最後每一樣都不通啊!都知道、都知道,可是都不通!通是澈嘛,所以如果你「一理通,萬里澈」了嘛,澈法底源就明白了啊!那我們就沒辦法,我們就是盡畢生所能,都在收集各式各樣不同的常識,然後我們把常識本身當作智慧,對不對,那這一種學習方式,它不需要有「一」的概念。那不需要有一的概念其實也是…也是那個叫做寬容講啊,寬容講法。因為連世間法都有講啊,「專師一藝可成名」啊,它也有講專師一藝啊。你要學一個技藝,你就專心學一個,你不要同時學好幾個,這樣。然有些你們講有天分的,他也可以同時學好幾個,可是你的,你相對於你自己來講,你專師一藝的功夫一定比同時學好幾個的那一樣才藝的功夫來得深,都會有這個問題。所以那個「一」的概念很重要。

那麼我剛剛有講到內的「一」。這個外在的「一」,其實又是一個所謂的檢測劑。檢測什麼?

檢測我們現在的人有沒有耐心?耐得住耐不住這一種生命狀態?那如果你的耐心,佛家叫「忍辱度」,對不對,忍辱,他不一定「度」啦,對不對,那你這個忍辱沒有的話,你的蓄積力就不夠。蓄積力不夠──生命的蓄積力不夠,生命蓄積力不夠,你學很多,它都會沒有成果,是這樣。那比方說,有的人求財的,他留不住財,因為他蓄積力不夠,是這樣。那他勤布施,他就是留不住財。那法亦復如是,你廣學多聞,你就是沒辦法生出一個根,讓你所學的源源不絕,自己發展,所以我們永遠在依賴,是這樣。

所以那一個「一」很重要!在一個初學者,對於一個所謂的依循的時候,這個「一」很重要!有人會說什麼叫初學者?什麼時候不是?在學佛修行的角度來講,「初學者」就是開悟以前的所有的眾生都叫初學者,你只要沒開悟都叫初學者,因為我們定義是這樣。開悟了就可以第二步階段的學了,這樣。畢竟這個開悟,不是所謂的大徹大悟那一種、明心見性那一種,所以悟有小悟啊、到大悟、大徹大悟等等,那至少要有基本的悟,是這樣。

基本的悟一定有一個「得定」的生命狀態,所以這些到這個期程統統要「一」,才有辦法辦到。所以你說世間人不知道,「不知道」就沒辦法啊,「知道不做」就冤枉啊!「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就善根福德不足啊,過去生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啊,遇不到人家跟你講這個理路啊,那這是不是就是隨業流轉去吧,對啊。那這個不是討論的範疇,對不對,討論的範疇是我們自己知道的:「你到底要做什麼抉擇?」是這個問題啊,這才實際啊。這樣可以明白嗎?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一 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我們理性上知道要依止一位上師,但現今人總是貪多,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而非兩位多位,是學修成就與否的重要關鍵?

其實這個問題用世間法的概念,也都不難理解。你比如說,你在十字路口的時候是比較好抉擇,還是你只有一條路比較好走?那也就是世間上人講的這什麼,說「你沒有選擇的時候是最好的選擇」,對不對?那你有很多選擇的時候你那時候就會很茫然,你到底要選擇哪一條路?那當然這是一個比喻啊。

那麼如果從實質生命的運作,在學習成長的這一個,不管是實質上講還是現象上,還是依自古以來的統計上,統統有一個狀態,比如說它會打架,對不對。我們知道佛法非定法,非定法!那麼就像以前我們常常講的在爬山,你同一座山,你東南西北都有路爬上來,對不對,可是你就是一個人兩隻腳,你也就是從一個地方出發,要爬到山頂,那麼你從一個地方出發,你能從多個方向同時動身嗎?當然不可能,對不對,你也只能從你腳下那一點開始動身,所以你只能從腳下那一點,那個點就叫做「一個」,對不對!那你要跟師父就是「跟著那一條路」的意思。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有老師?老師就是路,對不對,路的指引嘛,也就是說你說那個路牌嘛,對不對!那你不懂的路,你要看著路牌去走路,所以你才能達到目的地啊。所以這時候如果你同時看兩個不同方向的路牌,那你怎麼辦,你到底要走哪一條?你又不可能同時兩條路走。同時兩條路走,這更麻煩,你看,你明明在東邊,那麼你東邊走兩步路,你這時候又要去西邊,跑到西邊,在西邊走兩步路,又要跑到東邊再走兩步路,你看,你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到東邊西邊的中間那一點高山點,對不對?那這個就是一個「一」的概念嘛!那這個是一個「初始的一」的概念,你剛開始的一,一定就是「一個、兩個」的概念。

那麼所謂都是善知識,為什麼不能全部跟,也就是這樣。都是善知識的意思,就是它指的路都對。比如說,我從南邊出發,我要達到山頂,山頂是我的北邊,那麼這時候的路牌是指北邊。欸,可是這時候如果在同時這個地方出現一個指南邊的路,南邊說到山頂,這是不是叫指錯路?這個就不叫善知識,對不對。我在南邊要往北邊走到山頂,我現在看的路牌是指北邊,那這個叫做善知識,因為它給你指對了。那麼在北邊也有一條路往山頂走,它就是往南邊走的意思,那北邊有一個善知識,它一定跟你指南邊;那北邊如果那個指路的人,把你指去北邊,那個就不叫善知識。

這是一個比喻,那也就是說,善知識分屬在東南西北,對不對,那分屬在東南西北的這些善知識,它講的一定都不一樣,講的一定都不一樣!可是這些不一樣的講法,一定都導向同一個目的、同一個點,對不對?同一個方向導向同一個目的地啦,應該這樣講。那因為它的方向不一樣嘛,導到同一個方向,那個是指同一個地方的意思。所以這時候你只能選擇適合你。「適合你」就是說,「你從哪裡出發,你要往哪個方向」那個才是適合你的。你南邊要走北邊,你就不適合指南邊的路,就這樣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如果你什麼善知識,我們前提都講善知識喔,現在還有更麻煩的就是說惡知識一堆的,對不對?那…那什麼都要聽的話,你就雜亂不堪。那再者,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你沒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的時候,越多,你會越茫然,是這樣。那這是於外,於外的這一個好懂的道理。可是我們知道修行這件事情,常常不是只停留在道理而已,它還有一個真理的層面,它才是終極。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依止一位上師】.jpg

 

 

「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我們理性上知道要依止一位上師,但現今人總是貪多,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而非兩位多位,是學修成就與否的重要關鍵?那從真理的層面,什麼又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請聽 弘聖上師法語開示...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 (1).jpg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你真正要能夠過著平常日子的人,你得要去體解到所謂的宇宙真常大道,才有辦法。

 

那麼這個重點在「平常」嘛!那麼我們常常在講說這個平常心、平常心,可是世間人都不太去深度的去體驗它。我們常常在掛在嘴邊的「平常心」很簡單,可是做起來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這麼簡單,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一些名相背後的深義。

顧名思義,平常心,它具足平等恆常之心嘛。這種心,可能粗淺上來講叫做「態度」嘛,我們一個人有沒有平等恆常的態度,那個是一個生命能夠過得輕安自在的一個關鍵。

那在所謂的「一日平常」,「一日」,當然我們現在可以去理解到每天啊,每天這樣度日啊,一天一天這樣過啊,那每一天都平常啊。那這個所謂的「義」是無量嘛,單看這一個人對這一些文字表相背後承載的這個所謂的義理的深度,決定他的生命狀態的不同。那麼在佛法上講所謂的「文字般若」,它可以啟動我們的所謂的這個「實相般若」。那麼在啟動的過程當中,我們叫做「觀照般若」,那沒有這一個觀照力的話就啟不了,應該這樣講:回歸不了所謂的這一個實相般若,啟動不了這個文字般若。

那麼「一」嘛,整然。那麼「日」,對不對,「日」它可以去理解到是一種光明乍現,從時間的流叫做一天過一天,那麼你到底要是過哪一種天,這個對一個人的考量就很重要!我們要過著是一種所謂的光明乍現的每一天?還是我們要渾渾噩噩的度日子?所以你要光明乍現,你得要回歸那一種平等恆常的態度──平等恆常的心啊。

一日平常在所謂的行儀上、形式上,人各有所不同。可是如果我們在追逐一種特別性、特殊性的話,我們就失去了這一種平等恆常了。那麼在這一種所謂的形制上,不太容易能夠連結到它的實質。比如說,當年 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的行儀,跟著祂的弟子也花了四十年,四十幾年,才看出他們每天的一種平常態度,那這一種平常就是無上法,無上法!平等恆常嘛!

我們知道平等是因,覺悟是果嘛,你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你還得要成就正等正覺。那正等正覺,我們講菩薩之因是平等,那其實平等是菩薩成佛之因啊,有時候是這樣講。那這一個「平等法性」很重要很重要,可是我們現在人你看偶有的!你比如說「慈悲喜捨」、這個所謂的「苦樂憂喜捨」,對不對,那有苦有樂受,可是也有捨受,但是這一個捨受為什麼列在這個區塊?是因為它剎那,不能保持。所以你就知道一個生命狀態要匯歸於所謂的「常樂我淨」,對不對,它還有一個「常」字的一個概念,你只要沒辦法保持的話,那最後都是假的。

那麼你只要理解到「一」的概念,你不管說你們講的一心啊,那麼這個「一心是因,一真是果」嘛,對不對?我們常常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的時候,你那時候是真平等,那那時候沒有差別性,所以一真法界匯歸我們的清淨法身。我們清淨法身也隨時存在於這整個虛空法界的形形色色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也就在法身裡面,可是因我們的癡暗、妄見,讓它扭曲,我們誤解了這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就過著一種很不平常的日子,然後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追求一種不平等的一種所謂的境界,那麼,那一個「整然」就失去了。要不然在佛家講的這一個「一日」,你去試想一時、一日,它其實是一個同樣的味道,那它不是單指一天一天,那是所有的這一個時空裡頭的當下都是圓滿具足。所以那以前講說這個比較粗淺講法,叫做因緣具足嘛。那麼在一日平常的態度裡面,我們可以去以什麼方向為引導至極?那就是圓滿具足嘛。那圓滿具足也就是我們的自性嘛。

所以你真正要能夠過著平常日子的人,你得要去體解到所謂的宇宙真常大道,才有辦法。而不是我們口語上講的:「欸,平常心,平常心看待就好了。」所以這平常裡面具足了非常不平常。這時候以佛法來講就是「不二之法」,這一個只是一種名相的琢磨啦,平常即是不平常,不平常即是平常嘛。所以圓滿具足的這一個光明乍現的同時,我們把它保持恆久,對,這就是你們的一日平常!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 (2).jpg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 (3).jpg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師期勉學會理監事-開示節選

 

2017 上師期勉學會理監事-開示節選--轉載於一覺元官網.jpg 

上師期勉學會理監事

學會做事重流程,流程本來就清清楚楚,是做事的人不按照流程才會出錯。理監事決議的事情,執行時若有情況發生,會務工作人員要反映提出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情;理監事應負責任,要清楚會務工作人員在做什麼,希望未來順順利利的。

理監事對於學會事務有需要協助的,就是全力以赴。自告奮勇都來不及了,哪有態度去拒絕,要想方法讓它成功。

我們學修是要成就無上道,不是在講小情小義的;在學會做事,要對得起眾生。給你們有服務眾生的機會,增長你們的福報,那也是你們的福報。

 

恭錄自 弘聖上師時任一覺元學會理事長

2017.5.8理監事會議之指導開示

 

轉載於一覺元官網--上師期勉學會理監事-開示節選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聖上師的勉勵⚜️

 

2020.02.13 弘聖上師的勉勵--修行.jpg

 

諸位大德 法安

我們修行人,無懼生死!

當明白心淨佛土淨、依報隨著正報轉的道理!於此非常時期,更應該提起誠心懺悔、端正自己心念、保持清淨慈悲的心行,加強念佛力道,迴向法界眾生,祈願共業早日化解!共勉之!

阿彌陀佛

 

弘聖 敬上

2020.2.12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恭請 上師元和妙音⚜️

2019/4/26 台南黃金海岸

 

 

 

20190426親教師的慈勉 恭請 上師元和妙音~  台南黃金海岸.jpg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十二:自行自利 🙏

Compassionate Encouragement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

Question #12

Master had said that each one of us has impact on others.

Our learning attitude affect the whole Dharma learning

atmosphere of Yi Jue Yuan as well.

Could you explain why the society and the whole universe

will be saved just if we practice Dharma by ourselves?

 

 

⚜️2019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十二:自行自利 🙏 (1).jpg

 

🔔學員提問

師父前面提到不要輕忽自己的影響性,來一覺元學習的心態會影響到整個團體的道風學風,師父也曾說過從自行自利不只可以救整個社會,甚至可以救整個星球、宇宙,我們怎麼能夠去理解?

 

⚜️2019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十二:自行自利 🙏 (2).jpg

 

⚜️師父上人開示

,因從佛法的角度,們學了之後,雖然還沒證道也都知道嘛!整個虛空法界是一體啊,你哪有一體在改變,一體不會變?懂嗎?

那當然的範疇大,我們世間人是用邏輯去思維,所以就有一種所謂的距離跟時間、跟空間,「小的容易,大的很難」都變這樣嘛;「近的容易,遠的很難」對不對,都是這樣;「短的容易,長的很難」,都是這一種念,那這一種念叫「對法」。所以們不要忘記了,們一個起心動念頃刻即遍虛空法界,那個「遍」就叫影響了嘛,頃刻嘛。

所以麼你們會覺得難?是因多數的人都是不好。我們是用對分法來講,多數人不好。所以不好的頃刻也遍虛空法界,裡面稍微一個好的也遍虛空法界;所以這個稍微一個好的遍虛空法界感覺不出來,不好的一下就感覺出來,所以整個就蔓延啊。

們看們現在網路體系的念,不就很好理解嗎?發明一個軟體是一個人,一個人發明一個軟體那現在全世界都在用那個軟體那不是影響全世界嗎?那他當時怎麼去那個測度到全世界或考慮到全世界?他也是把那個軟體發明出來啊。所以看軟體有好有壞發明一個壞的也是影響全世界,讓全世界變壞發明一個好的也是全世界,全世界變好是這樣啊。那當然多數都是不好,所以影響全世界,都有的階段性的方便性,可是造成很多的弊病,沒辦法啊。

比如說這樣講好了。石油提煉之後,發明了塑膠,對不對。發明塑膠剛開始,那個科學家不就在究那個結構…分子結構而已嗎?你看那個小不小?在他一個實驗室,一個人對著顯微鏡,對不對,對著很多藥劑,在那邊究那個分子結構,如果是當下的他,能理解到或預測到「整個現在地球的海洋的這些塑膠汙染,會是從我實驗室這邊開始嗎?」你看,一個影響到全世界,就這樣

所以善的力量也不可思議,只是現在的學沒有往這邊。所以在善的影響力好像很薄弱,們很沒有信心,是這樣。所以這時候信心危機,這是這個時代的信心危機,所以只要沒有這個信心,就成就不了!成就不了那個「影響成全世界!」,只要有這個信心,一傳十,十傳百,就像那個塑膠的分子結構一樣,現在影響到全球啊,對不對!

…也許他短的可以理解到:「喔,我這個太好了,我可以造成人類很方便。」他可以想到這邊,對不對?可是他想不到現在的海洋連魚裡面都有那個小塑膠粒子,對不對?現在人魚起來吃都在吃塑膠,他沒辦法理解到這邊。那會因他沒辦法理解而沒有這邊嗎?我們的念就是這樣,我們一個人的行就是這樣,也許短的看不到,長的已經影響到虛空法界還不知道!對啊,所以要很重的原因在這邊。

所以我們那個自行自利啊,它有兩個意義啊。那個「自利」有時候可以括號一個力道的「力」啊,力行嘛。自己做啊,力行啊,自行自力啊,你才會有利益圓滿啊。當然直接那個利益的「利」,有沒有,眾生容易去誤解……

力量的力啊,自行自力!

(同參:我們好像比較喜歡利益的利。)

對啊!當然禪宗有講「唯言自利,不言利他」嘛,那個利是利益的利嘛。可是這個「利」涵蓋了要自己完善,要自己去做嘛,它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嘛!啊,你看都…這個言詞都…如果沒解釋,不同文化的人他就誤解了嘛,他不會去理解你為用這個字,他說怎麼這樣,對不對?對啊,那是他自己的問題啊!

 

⚜️2019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十二:自行自利 🙏.jpg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Compassionate Encouragement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

 

 

🔔 提問十:善學 🙏

Question #10

Some learners learn efficiently and improve very fast after

a Ming Jue Dharma Lecture or a class from Yi Jue Yua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學員提問

同樣上一堂法堂或課程,有的人學習效果與成長幅度特別好,我們怎麼讓自己也提升成為這樣善學的質性?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十:善學 %26; 提問十一:充電與發電 🙏1.jpg


⚜️師父上人開示

這個問題其實在平日的練功,不是去上一個法堂,你懂嗎?

你平日練功越深的,你上一個法堂它的效率就越高。你平日練功半吊子的,你上一個法堂也在那邊僵僵滯滯。它都有這個連帶關係。那它就變成一個良性循環,那這個良性循環又有所謂的速率的倍增,它最後成長是等比級數的。

所以當你看到人家等比級數的時候,你要知道人家他平日都有按部就班在做。假設一個月三堂法堂,他去參加,對不對,他可不是只有這三堂法堂,他平日都在薰陶。然後每次法堂去,他就倍增一次,對不對,然後倍增一次,隔第二次法堂又平日在薰修,這個水平都再拉高了,然後拉高,拉拉拉…拉高到又去一次法堂,又墊高,是這樣啊!所以一直在上去啊!

那多數的人為什麼不是這樣?因為他都仰賴三堂法堂來,然後他回去就開始失電,對不對?慢慢退,回去馬上懶散,他就靠著來一次法堂的力道,所以他永遠沒有提升的機會。對,它只有期待說不要惡化太快的機會,沒有提升改善的機會,這個就是「態度不一樣」,對不對?

那態度不一樣來自哪裡?他對法的價值認知不一樣!

有的只是浮木,對,有的是「這塊木頭我可以把它拿去變成一艘船」,那他就會往一艘船的方向去利用這塊木頭啊。那你要把一塊木頭變成一艘船,裡面不是那麼簡單,他就會花時間、心思,他願意去琢磨這一塊木頭啊。

可是當你在海上,把這一塊木頭當作浮木抱著而已,你就是抱著而已,它永遠就是浮木啊,那你能抱多久?它有一天會爛掉啊,對啊,你沒去保養它,它就會爛掉嘛,對不對!等你爛掉你再去抱另外一個,就這樣啊。那有一天你會抱不到,你就沉了啊。

那另外一個,剛剛前面講那個把同樣一塊木頭,他會開始想怎麼把這塊木頭給…所以他從那一個剎那,他已經遠離了死亡了嘛。我舉例那個溺水,他已經遠離了,因為他開始在造一艘船了嘛,所以他會發展,然後你看他隨著時間的發展,就不是原來那塊木頭了啊,對不對?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啊!是這樣啊。所以你看這就是價值認定啊!

所以一大堆學員來你們一覺元,到底他對一覺元的價值認定是什麼?這個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吶!對啊,大家來學佛,佛法是什麼?「啊…我癌症了…可以來求保佑;醫療都不行了…佛法可以給我一條出路。」他就是這樣而已嘛,對不對?有的人因禍得福嘛,他因為這個議題他明白「原來我快溺死了,我不是來找一塊浮木,原來這塊浮木可以造一艘船喔!」他願意嘛,所以都在這個概念。

 

🔔 提問十一:充電與發電 🙏

Question #11

Master just mentioned that learners attend to Dharma Lecture

can recharge themselves, but after Dharma Lecture,

as they go back to their lives, they only consuming their batteries.

Isn't it an unhealthy attitude of learning Dharma?

 

🔔學員提問

師父剛剛提到來法堂充電,過去曾聽聞來法堂充電但是回去之後就被消耗掉了,那這樣的想法是不是一種不健康的學習心態?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十:善學 %26; 提問十一:充電與發電 🙏2.jpg

 

⚜️師父上人開示

當然啦,你對於一個學習者,他是要自己成就起來啊!那自己成就起來怎麼可以只是在那邊充電?對啊!你是要做…你是自己成就,就是「我自己要變成一個發電機,我怎麼老是要靠別的發電機」,對啊!

所以學法,這個來充電就是「依他」嘛,對不對!來學習自己變成發電機就是「自力」嘛。

那依他的叫做什麼?叫「外道」啊!對啊,所以多數來的也都是外道啊。所以我們一覺元叫外道?不是,是那些人是外道!對啊,一樣都是去佛堂的也都是外道啊,所以這些外道在批評去道教宮廟的叫外道啊,那不是龜鱉之笑嗎?對不對!

所以這個都是影響欸!所以你發現到、觀察到有些一直提升的,他就不是單就來充電。當然你說他有沒有充電的部分?有啊,他力嘛。那這時候要「自他不二」嘛,對不對!你念佛是你自己念去,還是阿彌陀佛來加持?當然都是啊,對不對!要不然幹嘛念阿彌陀佛,對不對?要不然幹嘛透過祂的本願威神,祂來接引你,幹嘛祂來接引你?祂來接引你就是他力啊,對啊,可是你如果不自力,祂怎麼來接引,對不對?就是有這個關係嘛。

所以來的,只要充電的,他不提升的,他就是那樣而已啊,很可惜啊!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九:善友 🙏

Compassionate Encouragement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

Question #9

 As we are practicing Dharma, learners' behaviors are affacting each other.

Is there any standard for being a good learner?

Do we need to choose whom we are getting along with?

 

  

🔔學員提問

在依眾靠眾的學修方式中,我們是否要去擇善友,或是成為別人的善友?善友有沒有什麼標準?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九:善友 🙏.jpg

 

⚜️師父上人開示

擇善友,在這個時代都不要期待啦!要把自己變成人家善友倒是可以努力啊!

那如果勉強說你要有什麼標準,那就是看吶,他不是到處在講人家是非啊,對不對?然後你看他的行為就真的在樂善好施啊,然後這個都還可以假裝啊,對不對?那你還可以看到他「耶,他沒有在抱怨吶」,他不會講人是非可以假裝啊,可是常常一個人自己的委屈他會抱怨,那這個都隱藏不了,對不對?然後看他在學法道途上,有沒有天天很開心啊?這種啊你如果跟他有接觸,就可以去用很淺薄的觀察到這些現象嘛。阿沒接觸,當然另當別論嘛。

所以我的意思是說,擇善友不必太考慮的原因是接觸的機率也不一定大嘛!在這個時代的學習環境因畢竟不是像山頭,們大家所有學員都住在那邊,共同生活,不是這樣。們都是那個課堂去,然後結束,對不對,就鳥獸散。有的就是感情好的,會約去裡吃吃喝喝,那發現多數這一種都是去吃吃喝喝同時就忘光了前面的學習了,就又開始運作他是非人我、東家長西家短,對不對,抱怨來抱怨去,然後測度東測度西,彼此再建構回過頭來對法的懷疑,多數都是這種。所以你去哪裡擇?對啊,所以勉勵自己去提升就好了。

那自己是怎麼樣才是人家的善友?依法行事就是啊!不是太依人情世故啊,我們現在之所以善友很難,都是大家都活在人情世故!當然不是叫你說一個學法的人不要注意人情世故,可是他理解人情世故,他是心中有一把尺的,他的人情世故是「外圓」,那「內方」,對不對!

那一般人的人情世故是「脫序」,他,你說圓也不圓,那就變形蟲這樣,變來變去,變來變去!這樣隨緣跟著變,是這樣,那這種都不叫善友。那自己要成為善友,你就要懂得那個法的那個「方」的標準,那用這樣去應對就好了,然後少一點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什麼意思呢?怕東怕西啦!「這個話不知道好不好講吶?」對不對?所以好不好講就是,你該講就講,不該講就不要講,是這樣。那當然行為表現出來,那這樣就會影響,自然就影響…影響那些不是善友的質性的人,他也慢慢跟進;那至少沒跟進,他也比較不會發展那個不善。對啊,然後我們不斷發展善,那就好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八:學生積福 🙏

Compassionate Encouragement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

 Question #8

Why do students need to do services and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es start?

Does it help them to gain merits?

 

  

🔔學員提問

在一覺元上課,很多課前準備都是由學生來服務,我們知道要體解深入法也需要福,所以這方面的安排鋪陳,是要讓學生積福嗎?

 

⚜️2019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八:學生積福 🙏 (2).jpg

 

⚜️師父上人開示

古時候我們講說「有事弟子服其勞」啊,那現在不懂的人,就把這一些古時候的話當作是一種八股跟所謂的愚民政策啊,那前提是他不懂嘛。這也是我們剛剛講的誤解了嘛,都誤解了這一些用意嘛,因為他看不到深度。那現在人眼見越來越淺,所以他自然看不到一句話這一個道理背後,潛藏的背後深度的義理在哪裡,跟它的用意,對不對!

那什麼叫「有事弟子服其勞」?「弟子」表示學習者嘛,為人下的嘛,為人後的嘛,這個意思嘛。那「為人前的」,他自然已經他小時候也是這樣,所以他現在比較有福報了啊,那所以不用什麼事都他揀起來做。並不是說他老大,他作威作福,他好逸惡勞,他只管去命令別人,不是這樣,而是他要去「培養」一個後進。那培養,不是只有我們現在學習的概念,我們學習的培養都是在一技之長,對不對?古時候人培養是培養他的總體生命,總體生命包括一技之長,那它不只一技之長,是這樣。

那總體生命,依佛家來講,就是你總的福跟慧,福報跟智慧,這是你的總體生命。你為什麼總體生命會覺得苦?就是你智慧不足、福報不足,你就苦。那這兩個不足的人,可能他在各行各業一技之長,他是被認同的喔,他是被肯定的喔,他還是佼佼者喔,這叫做授業的教育。所以在培養的過程,既然是有福的層面、有慧的層面,它當然必須要有很多功法,對不對,來讓他訓練養成。

所以作弟子、作後輩的去服務長輩,他就有一個勞動性,對不對,出來了。他有一個事務性要做,那這個勞動性、事務性的運作,就是一種布施,所謂「財施」、「無畏施」,那它裡面如果潛藏,這有一種表法嘛,影響了人,讓人家明白,它也叫「法施」,所以等於三布施都在運作。那這一個學員,從他學習的時候就開始在「積福」,那他聽到老師教他的道理,這是「增慧」,加碼讓他明白,所以他的所有的學習過程就又有福又有慧。

那你看我們現在以西潮教育的模式,學習者都在幹嘛?都在享福!他來學的都是他自己挑的,對不對?自己喜歡的叫享福啊。然後來的時候,你看西方教育都怎樣,老師站在講台走來走去很累,學生坐在底下的沙發,對不對,學生享福,對不對,連上課都在享福喔,連上課老師都在勞動。對啊,所以最後老師有福啊,學生沒福啊。

沒福又知道那麼多知見啊,那才完蛋!因為心就不安定,他會有很多忿怨出來:「我知道那麼多,為什麼我的命運還是不好?為什麼我去工作還是不如意?」對不對,那他最後就會冒出一句話,叫做「懷才不遇」。

懷才不遇就是抱怨嘛,講白話一點就是抱怨吶,要不然你怎麼會有懷才不遇的概念呢?那他的人生就永遠活在怨裡面,然後怨又會延展,怨恨惱怒煩全部都會出來。所以這一些情緒全部加碼的過程裡面,他的五臟六腑就衰敗,心肝脾肺腎啊,怨恨惱怒煩啊,對應啊,所以他的身體就越來越差,然後一些…這一種是能量匱乏的病,它不是外傷感染那一種,所以這一種病產生,就叫做「不治之症」,所以你看是不是越來越痛苦?從事業、人際關係的不如意,導致他自己身體行動不方便,然後又要就醫,然後最後導致插管什麼……等等。你看這清一色幾乎這些人,都有一種「怨」的態度,它就是從他「不做」來啊,是從這邊而已啊!

所以看我們的學跟坊間不一樣的原因在這邊啊。我們不希望只是一技之長要會,或者是說來這邊學了一個聖賢育這一科,比如說《了凡四訓》,「學了,你就是了以後去《了凡四訓》」,不是這個。「是你為了能變成了凡先生,乃至於建構在了凡先生的基礎超越他」,我們是了這個!而不是來學了,哦…學了幾期、幾堂課,叫畢業了,畢業拿了一個證書,可以在外面再開一堂「了凡四訓」了,不是這個。因這個對眾生一點意義都沒有,那不要說對眾生吶,對那個學習者也沒意義嘛,對不對!所以就是要讓他明白這個道理。

那再來就是自動自發,自動自發!那其實這很多的義理,都含雜在一個動作啦。如果你有機緣,你們有機緣深入聖賢教育的話你就會…當然前提是「深入」喔,不是浮面!浮面,你會誤解它!深入,你會佩服它!你佩服它,你就會非要它不可。對啊,那你要到它,你的生活就幸福到不行,就有這個連帶關係啊。

所以當然是學員來他有觸角,他意會到他自己做啊,啊,難道老師替他服務啊?以前當然都是啊,最早期都是我啊,啊。你看那個學員來二十個、四十個,底下椅子都我排好,他們才來的啊。以前人都不知道,對,我也沒讓人家知道,所以我日子過得最快樂啊。你看都我做了啊,後來想一想不行,這樣我好像…我好像佔據到他們的利益,對啊,我幫大家做好好的佔據到他們利益,後來我才放手,「欸, 你們要做一下!」

因為我本來就不喜歡被人家那個嘛…催使。所以在我們的教育過程裡面,我也不喜歡催使學員,我甚至從來也沒有叫一個學員去「欸,你要搬椅子擺好」,從來沒有。人家…那時候大家沒在學不懂嘛,沒在學不懂,就我自己做,全部都我擺好,也找地方啊。然後大家回去,是我蹲在地上抹地啊,對啊,抹地啊,來來去去會髒,抹地啊。然後最後是我在…大家用杯子啊,吃甜點啊盤子,是我在廚房洗碗洗杯子啊。對,大家都回去了,然後洗到夜深人靜,對不對,那個又很晚了才準備休息這樣。那發現學員好像不會有太大的福報,不行!對啊!

 

⚜️2019 親教師的慈勉⚜️ 🔔 提問八:學生積福 🙏.jpg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SZAR »